4月2日,咸丰县唐崖镇两河口村邀联溪组,67岁的村民李贤付和老伴谢桃珍带着两个孙女,来到屋后一座坟前扫墓。
墓碑下埋葬的是一位红军烈士。1934年,红军鄂川边区独立团攻打利川毛坝时,政委冯义发身受重伤,不幸牺牲在李家。红军临走时特意托付李家人,照看好烈士墓。
从此,李家三代相传,一守就是88年。
见证历史——
红军赠送的马鞍保存至今
李贤付的家位于山脚下,是一栋两层颇为破旧的木制房屋。
烈士墓建在离房屋约30多米的山坡上,四周打扫得很干净,除了些许落叶,看不到一丝杂草。墓碑上写着:“革命烈士冯义发之墓”,上面还有他生前的事迹简介。
1934年8月中旬,红军鄂川边区独立团在攻打利川毛坝时,政委冯义发站在一块石头上指挥作战,不幸头部中弹负伤。后转战到咸丰县邀联溪村(后与两河口村合并),在李贤付的爷爷李大江家借宿养伤,但因伤势过重、无药医治而牺牲,独立团将他就地安葬。
“这里就是当年冯政委养伤的地方。”李贤付指着一楼右侧的房间说,母亲吴银弟当时18岁,已嫁到李家,曾和红军战士一起照顾过冯政委。冯政委牺牲后,部队首长希望他们一家人照看好烈士墓,并赠送一个马鞍、一个褡裢和8个大洋。接过东西,爷爷李大江含泪答应。
李贤付兄弟十人,他排行老幺。他的七哥李贤友一直珍藏着马鞍。如今,马鞍颜色已变得灰白,看上去十分陈旧,但没有一个部位缺损。
“父亲临终前交代我,一定要好好保存。”李贤友说,这些年来,不少人想出高价购买,均被他直言拒绝。
言传身教——
老奶奶让子孙背着去扫墓
红军走后,李家人开启了守墓生涯。
每年清明、春节等节假日,李大江都会到烈士墓前扫墓、进香,并教育子孙永远缅怀红军为贫困农民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恩情。
李贤付说,母亲生前讲过一段往事,上个世纪30年代末,有盗墓贼以为冯政委的棺材里藏有金银财宝,试图深夜盗墓。家里人听到动静后,拿着木棒追出来,赶走盗墓贼,避免了烈士墓遭受破坏。
烈士墓历经3次整修。前两次是李家人自主修缮,第三次是2005年,由咸丰县委县政府出资,新建墓碑,整理周边环境,规模扩大了1倍。
李大江去世后,吴银弟接过守护棒,风雨无阻,一直到2019年去世,享年103岁。
李家兄弟们回忆,母亲过了90岁后,已经爬不上屋后的山坡,她便让儿孙们背着去扫墓。到了墓前,母亲先拿起扫帚清扫周边杂物,献花、进香后,站在墓碑前沉默许久,一言不发。
数十年坚守,吴银弟老人获得“守墓奶奶”的称号。2016年,省总工会特意为她颁发“微善人物”尊龙凯时平台版的荣誉证书。在“守墓奶奶”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后辈加入,2017年清明节,家族五代数十人返回为烈士扫墓。
一诺千金——
世代传递“守墓”家规
母亲吴银弟去世后,李贤付兄弟成为第三代守墓主力。
在重要节假日,会把在外的子孙“召回”一起去扫墓。“后辈人走得再远,打拼得再好,守墓的任务不能丢。”李贤付说,今后,李家子孙即便不在村里居住,也要指定两三个人,每年定期回村3至5次,代代守好烈士墓。
“照看红军墓已经成了我们家的光荣传统,要像照看自家祖坟一样护好烈士墓。”李贤付的儿子、在浙江务工的李进说,他从小跟着父母亲去给烈士扫墓,这么多年从未中断,俨然已成了一道家规。今年,虽然因为疫情不能回家,但红军精神要代代相传,特意叮嘱两个女儿去扫墓。
“他们从来没有向村两委、镇政府提任何要求。”两河口村村支书黄文斌表示,去年,该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,号召全村党员向他们学习,学习这种不忘初心、信守承诺的精神,并组织唐崖镇钟塘小学的师生来这里扫墓,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。
目前,李家守护的红军烈士墓已成为咸丰县红色教育基地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李维君 杜迪纳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平台版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 027-87238963
投稿邮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
"));
发表时间:2022-04-06 来源:湖北文明网
4月2日,咸丰县唐崖镇两河口村邀联溪组,67岁的村民李贤付和老伴谢桃珍带着两个孙女,来到屋后一座坟前扫墓。
墓碑下埋葬的是一位红军烈士。1934年,红军鄂川边区独立团攻打利川毛坝时,政委冯义发身受重伤,不幸牺牲在李家。红军临走时特意托付李家人,照看好烈士墓。
从此,李家三代相传,一守就是88年。
见证历史——
红军赠送的马鞍保存至今
李贤付的家位于山脚下,是一栋两层颇为破旧的木制房屋。
烈士墓建在离房屋约30多米的山坡上,四周打扫得很干净,除了些许落叶,看不到一丝杂草。墓碑上写着:“革命烈士冯义发之墓”,上面还有他生前的事迹简介。
1934年8月中旬,红军鄂川边区独立团在攻打利川毛坝时,政委冯义发站在一块石头上指挥作战,不幸头部中弹负伤。后转战到咸丰县邀联溪村(后与两河口村合并),在李贤付的爷爷李大江家借宿养伤,但因伤势过重、无药医治而牺牲,独立团将他就地安葬。
“这里就是当年冯政委养伤的地方。”李贤付指着一楼右侧的房间说,母亲吴银弟当时18岁,已嫁到李家,曾和红军战士一起照顾过冯政委。冯政委牺牲后,部队首长希望他们一家人照看好烈士墓,并赠送一个马鞍、一个褡裢和8个大洋。接过东西,爷爷李大江含泪答应。
李贤付兄弟十人,他排行老幺。他的七哥李贤友一直珍藏着马鞍。如今,马鞍颜色已变得灰白,看上去十分陈旧,但没有一个部位缺损。
“父亲临终前交代我,一定要好好保存。”李贤友说,这些年来,不少人想出高价购买,均被他直言拒绝。
言传身教——
老奶奶让子孙背着去扫墓
红军走后,李家人开启了守墓生涯。
每年清明、春节等节假日,李大江都会到烈士墓前扫墓、进香,并教育子孙永远缅怀红军为贫困农民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恩情。
李贤付说,母亲生前讲过一段往事,上个世纪30年代末,有盗墓贼以为冯政委的棺材里藏有金银财宝,试图深夜盗墓。家里人听到动静后,拿着木棒追出来,赶走盗墓贼,避免了烈士墓遭受破坏。
烈士墓历经3次整修。前两次是李家人自主修缮,第三次是2005年,由咸丰县委县政府出资,新建墓碑,整理周边环境,规模扩大了1倍。
李大江去世后,吴银弟接过守护棒,风雨无阻,一直到2019年去世,享年103岁。
李家兄弟们回忆,母亲过了90岁后,已经爬不上屋后的山坡,她便让儿孙们背着去扫墓。到了墓前,母亲先拿起扫帚清扫周边杂物,献花、进香后,站在墓碑前沉默许久,一言不发。
数十年坚守,吴银弟老人获得“守墓奶奶”的称号。2016年,省总工会特意为她颁发“微善人物”尊龙凯时平台版的荣誉证书。在“守墓奶奶”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后辈加入,2017年清明节,家族五代数十人返回为烈士扫墓。
一诺千金——
世代传递“守墓”家规
母亲吴银弟去世后,李贤付兄弟成为第三代守墓主力。
在重要节假日,会把在外的子孙“召回”一起去扫墓。“后辈人走得再远,打拼得再好,守墓的任务不能丢。”李贤付说,今后,李家子孙即便不在村里居住,也要指定两三个人,每年定期回村3至5次,代代守好烈士墓。
“照看红军墓已经成了我们家的光荣传统,要像照看自家祖坟一样护好烈士墓。”李贤付的儿子、在浙江务工的李进说,他从小跟着父母亲去给烈士扫墓,这么多年从未中断,俨然已成了一道家规。今年,虽然因为疫情不能回家,但红军精神要代代相传,特意叮嘱两个女儿去扫墓。
“他们从来没有向村两委、镇政府提任何要求。”两河口村村支书黄文斌表示,去年,该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,号召全村党员向他们学习,学习这种不忘初心、信守承诺的精神,并组织唐崖镇钟塘小学的师生来这里扫墓,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。
目前,李家守护的红军烈士墓已成为咸丰县红色教育基地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李维君 杜迪纳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
尊龙凯时平台版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
投稿邮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